最近重温《那五年》这部经典都市情感剧,发现弹幕里飘过最多的一句话是”十年后再看还是破防”。这部2013年播出的电视剧,在豆瓣保持着8.7的高分,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当代年轻人最真实的情感困境。剧中白百何饰演的黄小仙与张译饰演的王小贱,从相遇到相知再到相守的五年时光,恰如我们每个人青春里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。职场竞争、买房压力、原生家庭这些现实议题,都被巧妙地编织进这段感情叙事中。
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剧中展现的”北漂”生存状态至今仍引发强烈共鸣。黄小仙挤地铁时被压变形的三明治,王小贱熬夜改方案时泡面的热气,这些细节比任何宏大叙事都更有力量。在最近热播的《我在他乡挺好的》等剧中,我们依然能看到这种创作手法的延续。数据显示,都市情感剧中有73%会涉及租房情节,而这其中又有近半数会特写主角的合租生活,这种创作惯性某种程度上正是源自《那五年》的成功示范。
演技派的加持让这部剧历久弥新。白百何凭借此剧完成从”小妞”到实力派的转型,她把黄小仙从莽撞到成熟的蜕变演绎得层次分明。特别是分手戏中那个长达两分钟的面部特写,没有台词却道尽千言万语。张译则成功塑造了国产剧中罕见的”暖男”形象,他推着自行车陪黄小仙夜游长安街的片段,至今仍是爱情剧经典场面。这种表演上的真实感,让观众完全相信他们就是生活在身边的普通人。
剧中那些神来之笔的台词,现在看依然精准戳心。“有些人注定是让你成长的代价”这句话,在短视频平台被引用超过200万次。黄小仙在阳台上喊出的”北京,你听见了吗”,更是成为都市打工人共同的情感出口。比起现在某些剧中刻意堆砌的金句,这些台词之所以动人,正因为它来自真实的生活观察。编剧李潇后来在采访中透露,剧中70%的对话都取材自她身边朋友的真实经历。
值得玩味的是,这部剧对爱情的处理带着难得的清醒。没有霸道总裁式的拯救,没有狗血的多角关系,两个普通人要在职场压力和性格差异中学会相处。这种”去童话化”的叙事,反而让感情线更有说服力。最近某视频网站发起的”最想重刷的老剧”投票中,《那五年》在25-35岁年龄段获得最高票数,这个数据或许说明:经历过现实打磨的观众,更懂得欣赏这种不完美的真实。
从制作层面看,这部剧的留白艺术值得称道。开放式结局引发的讨论持续了整整三个月,关于黄小仙最终是否去追回王小贱,网友自发创作了数十种版本的同人结局。这种创作上的克制,反而给了观众更大的想象空间。对比现在某些注水到60集的都市剧,《那五年》用28集讲好一个故事的功力,确实给行业树立了标杆。制片人滕华涛后来在复盘时说,他们坚持”三集一个小高潮,七集一个大转折”的节奏设计,这种美剧式的叙事密度保证了观众的追剧热情。
当我们讨论《那五年》的持久魅力时,其实是在怀念那个还能静下心来写人的影视时代。现在的都市剧忙着加入悬疑元素、职场斗争,却常常忘了爱情最动人的部分就是两个灵魂的慢慢靠近。黄小仙和王小贱在宜家样板间假装新婚夫妇的桥段,之所以能成为经典,正因为捕捉到了爱情里那些笨拙而珍贵的瞬间。或许正如某位网友的评论:”我们反复重温的不是剧,是自己再也回不去的二十多岁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