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在重温经典老剧《那五》,突然被朋友问到一个看似简单却让人一时语塞的问题:这部承载着无数人记忆的电视剧,到底是哪一年拍摄的?作为一部改编自邓友梅同名小说的京味儿剧,它不仅塑造了冯巩最经典的角色之一,更成为了改革开放初期影视创作的标杆性作品。经过查阅大量资料和采访记录,可以确认这部8集电视连续剧拍摄于1988年,由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制作,在次年全国播出后立即引发观剧热潮。
说起《那五》的创作背景,就不得不提八十年代中后期文学改编剧的黄金时期。当时正值伤痕文学向市井文学转型阶段,邓友梅笔下这个没落八旗子弟的荒唐人生,恰好击中了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怀旧心理。导演林汝为在选角时力排众议启用相声演员冯巩,这个决定让”倒驴不倒架”的那五形象活灵活现。据北京人艺的老演员回忆,剧组在拍摄期间特意到琉璃厂、大栅栏等老北京街区取景,为的就是还原民国初年的胡同烟火气。
关于具体拍摄时间,冯巩在近年访谈中透露过关键线索。1987年底刚演完《业余警察》的他,突然接到林导邀约,次年开春就扎进了剧组。当时正值电视剧制作从单机拍摄向多机位切换的技术转型期,《那五》里那些行云流度的长镜头,其实是用最原始的轨道车完成的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剧中那场经典的”当皮袄”戏,实际拍摄于1988年深秋,冯巩穿着单衣在零下气温中反复拍摄,冻得台词都说不利索却成就了经典。
从时代印记的角度来看,《那五》拍摄年份恰逢文化领域的思想解放浪潮。剧中大胆展现的当铺、烟馆、赌场等旧社会场景,在更早时期是绝对不可能过审的。美术指导史铁生在采访中说过,他们特意查阅了大量民俗资料,连道具铜钱都要确保是光绪年间的制式。这种考究在八十年代末的电视剧创作中堪称奢侈,但也正是这种较真精神,让剧中每个镜头都经得起时间考验。
当我们把《那五》放在影视史坐标系里观察,1988年这个时间点意味深长。这一年张艺谋的《红高粱》刚在柏林摘金,电视剧领域则正从《西游记》式的神话剧转向现实主义题材。《那五》作为京味文学影视化的开山之作,比《渴望》早了两年,比《编辑部的故事》早了四年。它用黑色幽默的方式解构历史,这种叙事手法直到九十年代后期才成为主流,可见创作团队的前瞻性眼光。
如今在短视频平台常能看到年轻人剪辑的“那五名场面”,那些拍摄于三十多年前的镜头依然让人捧腹。有网友发现剧中出现的”瑞蚨祥”绸缎庄招牌,与现在前门大街的老字号完全一致,这种穿越时空的细节真实感,正是老剧组在1988年顶着酷暑寒冬打磨出来的。当冯巩甩着八字眉说出”咱爷们什么没见过”时,镜头背后是整个八十年代文艺工作者对艺术的赤诚追求。
回望这个问题,“那五年拍的”早已超越简单的时间概念。1988年的创作环境、技术条件和审美取向,共同孕育了这个不可复制的经典。有趣的是,近年有学者考证出小说中那五参加”赈灾义演”的情节,原型竟来自1920年真实的京昆义演记录。这种跨越六十多年的艺术真实,或许正是经典作品历久弥新的密码。下次再看到冯巩饰演的那五翘着兰花指数落人时,不妨想想这个角色背后,是几代人对老北京风物的集体记忆。